通过鸡兔同笼,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,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;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,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,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。重点: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;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。
例如:我们学习了《鸡兔同笼》,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,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搜集,我们进行的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,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,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,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。
互动评课环节,每位老师都积极的参与发言,针对《鸡兔同笼》这堂课谈出了自己对于德育融入数学课堂的认识和理解。各位老师的评课比较到位,但有的未上升到理论高度。
1、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。大约在1500年前,《孙子算经》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。
2、例1:今有鸡、兔共居一笼,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,鸡脚与兔脚共94只。
3、由于兔子的脚数和鸡脚数不同,首先可以设笼子里的都是兔子,但是发现假设后的兔脚数多于题干给的是脚数,由于兔脚数比鸡脚数多两个,可以推出每多处两个脚数就有一只鸡。从而可以算出兔子和鸡的个数。
4、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。大约在1500年前,《孙子算经》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。
1、给小朋友举例子:鸡兔共有30个头,84条腿:让每只鸡每只兔子都抬起一条腿,还剩下84-30=54条腿 再抬起一条腿:还剩下54-30=24条腿 现在鸡只有两条腿,都抬起来了,兔子有4条腿,还剩2条没有抬起来。
2、-18×2)÷(4-2)=14÷2 =7只 18-7=11只 有11只鸽子和7只乌龟。
3、四年级。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资料显示,《鸡兔同笼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《鸡兔同笼》中的学习内容,整个单元就一个例题,主要引导学生从列表法和算术法探究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。
4、以古典名题《鸡兔同笼》为载体,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, 从而培养学生多种解题能力。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。
5、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: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《鸡兔同笼》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。通过学习解鸡兔同笼问题,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了解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想方法,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,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,初步形成观察、分析及推理的能力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
鸡的只数 (35×4-94)÷(4-2)=23(只)兔的只数 35-23=12(只)用假设法解:假设35个头都是兔子。那么脚数就应该是35×4=140,就比94只脚还多,原因是我们把两只脚的鸡看成了四只脚的兔子了。
在讲解书本上的题目时,让学生不仅说出结果更要说出自己的想法,并且对于不同的想法予以鼓励,拓展了学生的思维。《鸡兔同笼问题复习》教学反思在上节课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反思上,我提出了应该给予学生不同的想法肯定。
数学广角《鸡兔同笼》的教学反思(十一)在这节课当中,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,再配合假设法。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,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。
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九单元。鸡兔同笼问题出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九单元。这个单元主要是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和训练,其中包括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。
1、解决“鸡兔同笼”问题的第一种方法:枚举法(列表法)。
2、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?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一种二元方程。如果教学方法得当,可以让小学生初步地理解未知数和方程等概念,并锻炼从应用问题中抽象出数的能力。一般在小学四到六年级时,配合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教授。
3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。本学期12月份,我校黄丽全和王长顺两位老师的《统计》与《鸡兔同笼》这两节课,为中心小学的所有六年级数学教师提供了教学示范的平台,也为这两位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的舞台。
4、所以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,哪怕制定得尽善尽美,但在上课实施这一环节,也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体现,很多时候会因此而存在变数的。反思也因此而成为必要。